红楠的特征特性及育苗技术

发布时间:2021-03-13 09:19 点击次数: 100

1特征特性

1.1生物学特征

红楠树高可达17.5m左右,胸径68.7cm左右。常绿乔木,树皮黄褐色,较粗糙;老枝淡黄褐色,幼枝光绿略带紫红色;叶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,长5.5~8.5cm,宽3cm左右,两面无毛,背面有白粉,先端短突尖,边缘微向下反卷,侧脉7~12对细弱,密而直出,叶柄长0.6~1.6cm,干后叶脉呈红色;花期3月下旬,花序生枝的腋部,长7~10cm,多在上部分枝;果期8月中下旬,果扁球形,直径约0.8cm,浆果开始青绿色,果梗青色,果熟时黑紫色,果梗鲜红色,果托杯状,花被裂片常宿存[1].

1.2生态学特性

红楠在自然垂直分布于海拔500~750m的地区,常与钩栗、木荷、猴欢喜、甜槠和黄樟等混生。红楠喜湿,耐阴,为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,喜生于山地沟谷、湿润肥沃、腐殖质较厚的地方,在pH值4.5~5.5的土壤中生长良好。调查发现,被砍伐的红楠树桩上,在裸根处也有萌发条长成大树的,近年砍伐的大树下,也有萌发1~8株的萌发条,从而证明红楠具有较强的萌蘖性,可以进行无性繁殖。

2育苗技术

2.1育苗地选择

2006年育苗地设在査弯采育场苗圃内,此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生物气候区,东经约为118°11′,北纬29°45′,海拔550m.水分充足,热量丰富,四季变化明显。2006年平均降雨量1624mm,平均气温15.2℃,日照总时数1904.4h,无霜期达246d以上,日照率46%%,最低气温4℃,此地区也是红楠自然分布区。

育苗地靠近蓄水池,面积1550m2,pH值为5.0~5.2,土层肥沃深厚,有机质含量丰富,沙粒占土壤的35%%左右,前茬作物为水稻,圃地地势平坦,交通运输方便,排灌良好,易于管理。

2.2苗床准备

整理苗床应在采种前准备好,施复合肥1500kg/hm2、饼肥1500kg/hm2作基肥,经“3犁3耙”后土壤细碎。开沟做床,床高30cm、宽80~100cm、长8m左右,东西向。苗床整理好后,再用3%%硫酸亚铁处理土壤,可以消毒土壤和防止红楠黄化病的发生[2].

2.3种子采集

选择当地的红楠种源,选择横弓山南面自然散生的结果树。根据红楠生物学特性,于25年以上、无病虫害健壮的母树上采种。8月中下旬,当种子由青全部转变为紫褐色时,是种子成熟的特征,可以采摘。由于红楠树木较高,种子粒小,采摘前先在树底下铺1层厚塑料布,用长竹竿击落种子后收集,也可以在种子脱落后收集[3].

2.4种子处理

红楠果实收集后,用编织袋装好,扎紧袋口,按照要求等,放置于流动的清水中浸泡1~2d,捞出编织袋后取出果实进行揉搓,在清水中反复漂洗,去除果皮、果梗和果肉,得到纯净种子,再用0.5%%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种子后捞出,不必清洗可立即播种。红楠种子含水量较高,长时间贮藏部分种子会丧失发芽势。如果需要短时间贮藏,可以采用湿沙贮藏,贮藏用的沙子必须干净,且含水量控制在50%%左右,沙子过湿会造成种子腐烂,沙子过干种子也会丧失发芽势。贮藏种子播种前也要进行种子消毒处理,然后再播种。

2.5播种

处理好的红楠种子可以直接播于苗床上,采用条状浅沟播种,在苗床上开南北向深5cm的播种沟,将种子播于沟中,种子间隔5cm左右,条距间隔25cm,盖上细土,喷透水1遍,盖上遮阳网,用种量375kg/hm2左右。播种后至出苗前要始终保持土壤湿润。该文所用鲜种子千粒重在367~395g,发芽率在60%%左右,育苗出芽率在40%%左右[4].

2.6苗期管理

苗木出土,由于幼宇代遭日灼危害,所以苗木必须遮阳。具体做法:当苗木约1/4出土后,收起覆盖床面的遮阳网,并将遮阳网洗净,晾干,立即搭盖苗床棚遮荫,遮阳棚离床面100cm左右,遮阳网的透光度以控制在35%%左右为好。7月下旬以后,就可以撤除遮阳网,不再对苗木进行遮荫。

苗木出土后为了防止幼苗感染立枯病,每周可定期喷洒波尔多液1次。红楠苗木出现4片真叶时,可以进行第1次松土除草,并追施浓度1%%左右稀薄尿素液1次。红楠苗木速生期在6-8月,此时应加强松土4~5次,追施2%%尿素液。8月下旬可以改浇稀薄人粪尿。9-10月正是,为防止苗木冬季冻梢,应停止一切追肥,可以在苗木根部覆盖1层锯屑或火土灰等,以提高红楠苗木的抗寒能力。经过1年的田间管理,当年红楠苗木苗高可达15cm,可产苗木60万株/hm2左右。第2年3月再移栽另行培育。